猪屠宰设备
2022北京冬奥黑科技!创可贴测温、二氧化碳制冰、冰立方智慧控温……

时间: 2024-04-01 18:40:22 |   作者: 猪屠宰设备

  原标题:2022北京冬奥黑科技!创可贴测温、二氧化碳制冰、冰立方智慧控温……

  109个冬奥小项比赛,25个冬奥场馆,预计2892名运动员,约27000名志愿者……2022北京冬奥在“控制疫情+极致体验+精彩呈现+可持续发展”等多重压力下将如何运作?其办奥秘笈中,一定少不了新科技的应用。

  这是冬奥场馆防疫保障的一大利器,可对空气进行病毒监测预警和快速检测,灵敏度达到常规方法的10倍。北京冬奥会期间,将在多个场馆布置气溶胶采集器,同时也会在多个临时检测站应用。

  据了解,该系统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昌平实验室等联合研制而成。由便携式生物气溶胶采集器和自动化全集成高灵敏病毒核酸检验测试系统两部分组成。

  目前,该系统正由两家公司做技术转化和批量生产,可在多种人群密集型公共场所推广应用,实现新冠病毒的早发现、早防疫,避免疫情暴发。

  这是全球最小、测温最精准的可穿戴式连续智能测温设备,将应用于本届北京冬奥会上。测温芯片只有小米粒大小,但精度达到 0.05°C,充电一次可以连续使用10天。

  这款穿戴式连续智能测温设备是由北京微芯边缘计算研究院研制的,学名为“可穿戴式体温计和疫情防控‘千里眼’系统”。

  使用者只需用创口贴或皮肤贴,将智能体温计固定在手腕或腋下皮肤上,再用手机下载“安芯测”App并绑定该设备,体温数据变化便会清晰展现在手机页面中,可实现自动测量、自动上报后台的功能。一经发现体温异常,远端检测工作员便会发出预警。

  作为2022年冬奥会期间极具特色的“中国方案”,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被视为目前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

  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等4个冰上场馆将统一采用该技术,在为“最快冰面”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还将实践冷热联供的节能理念与碳排放趋近于零的环保理念,直接减少900吨二氧化碳吨排放。

  在环保方面,经过测定使用该技术破坏臭氧层潜能值为0,全球变暖潜能值仅为1。使用同等量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制冷剂的3800多倍。

  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无人智慧餐厅吊足了各国来宾的胃口。20秒就能制作一个新鲜汉堡的智能汉堡机、会自己开盖加油的智能煲仔饭机、能翩跹起舞的智能调酒机……满足了大家对中国美味的需求。

  餐厅里的智能炒锅具备自动炒菜和装盘的功能,菜品 还能够最终靠空中轨道智能传送到指定座位上。据悉,该智慧餐厅配备了120台制餐机器人,24小时待命,可同时服务数千人。整个区域没有厨师,为保证菜品口味智能机器人的用料比例和烹煮时间都有严格限制,不少用餐人员尝试后表示机器人大厨水平不亚于人工厨师。

  去年的日本夏季奥运会,运动员们把能够载重200kg+的纸板床调侃上了热搜,称它是“人类奥运会上最抠门的床”。而就在几天前,美国雪橇运动员萨默·布里彻则把北京冬奥村的智能床捧上了热搜,只见她拿起床用遥控器边操作边介绍床垫,可升降到多个位置,画面一转,床变成了“零重力”状态……

  据了解,这款智能床是由一家名叫麒盛科技的供应商提供的。整个冬奥村有6000张这样的智能床,并且在冬奥村主媒体中心还有20张睡眠休息舱给各国新闻记者使用。

  从智能床的功能看,该公司独创的【ZERO G零压力模式】能够最终靠遥控器将头脚部抬升至特定角度,使运动员的心脏与膝盖处于同一水平线,能够均衡分散身体压力,有效帮助运动员进行睡前放松。

  从“水立方”变为“冰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在智慧控温上有了黑科技。使比赛场地的冰温达到-7℃~-4℃,冰面以上1.5米的空气温度维持在10℃左右,而观众席的温度保持在16℃~18℃。

  据了解,智慧控温系统包括了超过4000个传感器,可随时监测并控制场馆内的温度、湿度乃至露点温度等方面的变化。在“冰立方”观众席座椅下方,还增加了直径1米的蓝色风管,可精准调节该区域的温度、湿度,以此来实现精准区域控温。

  在首钢冬奥园区,一个仅用六分之一冰壶场地构建的物理空间,在搭载“AI+5G+AR”技术后,体验者便可以轻松体验到数字化的冰壶运动了。

  据悉,这项基于环境仿真技术的冰壶模拟体验是由一家名为纳虚光影科技的技术公司制作完成。在历时两年时间,该项目突破四大关键节点:搭建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利用物理运动仿真引擎实现非对称虚实融合,通过冰壶情景的实现技术验证,完成冰壶场馆高精度采集与建模,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

  通过以上这些黑科技显而易见,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体育竞技场,也是代表着当今世界顶配水平的科技试验场。

  细数历届奥运,几乎都承载着当时的最新技术。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首次引入高速摄像;1936的柏林奥运会上,首次利用电视广播的方式报道赛事;1972的慕尼黑奥运会上,首次使用计算机系统,仅需几秒就可以统计出各项比赛的结果。

  2010温哥华冬奥会,提炼14万吨电子垃圾铸奖牌;2014索契冬奥会,赛事期间保持54Tb每秒的超大带宽传输能力;2018平昌冬奥会,DRC-HUBO机器人传递奥运火炬,江陵冰球中心赛后可变为全新数字演出场地。